美报告称中国将成全球新能源领袖

 行业资讯     |      2025-04-05

南京高新区日前与台湾中环集团旗下富阳光电签订薄膜太阳能投资协议,富阳光电将在高新区设立薄膜太阳能生产基地,总投资规模达6亿美元,预计2015年总产能达到300兆瓦。

该项目是继国家发改委批准甘肃敦煌10MW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后,国家正式批复的第二个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2月27日,国家开发银行支持西藏和四省藏区发展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美报告称中国将成全球新能源领袖

在本次会议上,力诺集团与国开行达成了新的合作协议。今后三年内,国开行将为力诺集团及其公司提供融资,融资将先期支持力诺在西藏建设的日喀则10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工程项目,并积极跟踪力诺集团在西藏规划的后续建设项目。力诺集团注重发展阳光经济,致力于新能源的发展。2010年1月4日,力诺集团日喀则10MW光伏发电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山东太阳能走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将力诺的光伏发电技术与青藏高原的灿烂阳光结合,为西藏日喀则居民源源不断地输送绿色电力。力诺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引起国家有关金融机构的关注。

作为国内第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单独申报并获得国家正式批复的项目,力诺进入西藏,标志着山东省太阳能企业已由系统集成进入太阳能终端发电领域,开始在全国发力。在企业成长中不忘企业责任,借助自身技术、产品和品牌优势,在西藏建成多个太阳能光热、光伏工程,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好评。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为企业在农村市场投入高端产品创造了条件,对避免低端价格战,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据了解,太阳雨太阳能2010年家电下乡新中标50款产品,除应用此前已被市场普遍认可的太阳雨保热墙技术,部分产品将应用保热墙II代智能保热技术。有专家认为,太阳能下乡行动中,最终决定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是消费者,只有以农民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规范经营,有信心更要有耐心,才能最终获得市场。他认为,这次下乡将是一个分水岭,即中标企业和非中标企业今后的差距将更加扩大。有资料显示,在186家竞标企业中,浙江有66家企业参与竞标,占竞标企业总数的35.48%。

企业要在下乡中取得优势,不仅是产品下乡,更应是最新技术的下乡。如果只关注眼前利益,节省的或许是小钱,失去的可能是未来。

美报告称中国将成全球新能源领袖

江苏有34家企业参与竞标,占竞标企业总数的18.28%。最终一些产品质量好、服务意识强的企业将成长为主流企业,而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竞争力弱的企业将被淘汰。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契机有望推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各下乡企业纷纷拿出看家技术投放农村市场

2007年,由于多晶硅价格一路上扬,而且有钱还难以买到货,包括四川在内的不少地方,都上马了多晶硅项目。多晶硅只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原料,用来生产太阳能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等下游产品。盲目上马造成产能过剩的多晶硅项目,只能把产品卖到国外去,相当于变相贱卖了资源。黄顺福代表分析了多晶硅产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很好的规划。

生产多晶硅要耗费大量电能,一般生产多晶硅要选择电力充足、电费比较便宜的地区,但不少多晶硅项目盲目选择了本来就缺电的华东、华中,明显布局不合理,加上国家层面没有及时对此作出规划,这是多晶硅产能过剩的一个原因。据了解,2004年,德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海外太阳能市场突然爆发。

美报告称中国将成全球新能源领袖

在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四川省投资集团董事长黄顺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太阳能光伏产业重要原料的多晶硅,目前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国家应该建立可再生能源准入门槛,避免像多晶硅一样的可再生能源产能过剩白白消耗掉。三是下游产品的开发没有配套。

黄顺福代表说,世界上美国等国家先进的多晶硅技术都不愿意转让,四川新光硅业的多晶硅技术,一部分是自己研发,一部分是俄罗斯的技术,经过简单整合后采购了日本、美国、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设备,凑成了项目的开工。不过它们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片和电池组件两个环节,多晶硅原料上主要依赖进口。黄顺福代表坦言,川投能源(600674,股吧)旗下新光硅业是四川最早大规模投产多晶硅的厂家,年产多晶硅1260吨,2007年投产后,2008年当年就赚了10亿,收回了投资成本,随后新光硅业二期投产。看好多晶硅产业发展前景,国内不少地方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总生产能力达到每年25万吨,但目前即以后一段时间内,多晶硅需求只有5到6万吨,至此多晶硅产能过剩,多晶硅价格也由2008年每吨300万元,降低到目前每吨40多万元,一些项目还没有投产就面临亏损。江浙企业迅速上马太阳能电池建设项目输出到上述国家,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之前国家及各地没有对多晶硅投产做出科学规划,大家看到有钱可赚一窝蜂上马多晶硅项目。

国内不少后来上马的多晶硅项目,都是采用和新光硅业差不多的技术,造成多晶硅生产过程中,废物排放量高、能耗高,削弱了产品竞争力。对此,黄顺福代表建议,国家应该建立多晶硅产业进入门槛,淘汰高耗能、低投资多晶硅项目,家庭还未上马的多晶硅项目,并加大多晶硅下游产品的配套,增加多晶硅的附加值,使得多晶硅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二是在建以及建成的多晶硅项目,在世界上不是一流的不过它们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片和电池组件两个环节,多晶硅原料上主要依赖进口。

对此,黄顺福代表建议,国家应该建立多晶硅产业进入门槛,淘汰高耗能、低投资多晶硅项目,家庭还未上马的多晶硅项目,并加大多晶硅下游产品的配套,增加多晶硅的附加值,使得多晶硅产业能够健康发展。黄顺福代表说,世界上美国等国家先进的多晶硅技术都不愿意转让,四川新光硅业的多晶硅技术,一部分是自己研发,一部分是俄罗斯的技术,经过简单整合后采购了日本、美国、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设备,凑成了项目的开工。

国内不少后来上马的多晶硅项目,都是采用和新光硅业差不多的技术,造成多晶硅生产过程中,废物排放量高、能耗高,削弱了产品竞争力。江浙企业迅速上马太阳能电池建设项目输出到上述国家,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三是下游产品的开发没有配套。之前国家及各地没有对多晶硅投产做出科学规划,大家看到有钱可赚一窝蜂上马多晶硅项目。

据了解,2004年,德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海外太阳能市场突然爆发。盲目上马造成产能过剩的多晶硅项目,只能把产品卖到国外去,相当于变相贱卖了资源。

二是在建以及建成的多晶硅项目,在世界上不是一流的。2007年,由于多晶硅价格一路上扬,而且有钱还难以买到货,包括四川在内的不少地方,都上马了多晶硅项目。

在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四川省投资集团董事长黄顺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太阳能光伏产业重要原料的多晶硅,目前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国家应该建立可再生能源准入门槛,避免像多晶硅一样的可再生能源产能过剩白白消耗掉。生产多晶硅要耗费大量电能,一般生产多晶硅要选择电力充足、电费比较便宜的地区,但不少多晶硅项目盲目选择了本来就缺电的华东、华中,明显布局不合理,加上国家层面没有及时对此作出规划,这是多晶硅产能过剩的一个原因。

黄顺福代表分析了多晶硅产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很好的规划。看好多晶硅产业发展前景,国内不少地方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总生产能力达到每年25万吨,但目前即以后一段时间内,多晶硅需求只有5到6万吨,至此多晶硅产能过剩,多晶硅价格也由2008年每吨300万元,降低到目前每吨40多万元,一些项目还没有投产就面临亏损。多晶硅只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原料,用来生产太阳能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等下游产品。黄顺福代表坦言,川投能源(600674,股吧)旗下新光硅业是四川最早大规模投产多晶硅的厂家,年产多晶硅1260吨,2007年投产后,2008年当年就赚了10亿,收回了投资成本,随后新光硅业二期投产

因此,国家可借鉴欧美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补贴政策,采取基本电价保底收购的方式,要求国家电网对太阳能发电,按补贴性的上网电价全额收购,并从法律的角度去执行这些法规。光伏发电站卖了多少度电就拿多少钱,直观明了,发电站、投资者、国家电网和政府各司其职,形成商业化运作和结算的市场机制,让社会资源自我聚集,良性循环。

从发达国家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看,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先后出台了电价上网或财政补贴政策,以促进光伏产业发展。他说,光伏产业要加快发展,最重要的是解决上网电价问题。

但这些政策补贴集中在太阳能发电设施方面,并没回答光伏电站所发出的电的出路、尤其是上网电价这一核心问题。也就是说,发出来的电,电网公司有积极性去购买、终端用户乐意去用,才是最关键的因素。